大安:洮儿河畔的方志之城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大安市,坐落在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交汇处,洮儿河与嫩江在此相拥。这座以渔猎文明发源、因辽金驿道兴起的城市,在八百余年的建制史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记忆的系统性书写。从清代驿站档案到数字时代的云端方志库,层层叠叠的地方志文献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链。
墨香里的历史年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纂修的《洮南府乡土志》,作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雏形,用楷体小字记录了当时隶属洮南府的大赉厅地理疆域与物产。这份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孤本,在2012年大安市档案馆的文献抢救工程中被高清影印,如今通过地方志下载平台可查阅电子副本。
民国时期的编纂体系渐趋完善,1936年刊印的《大赉县志》首次采用现代方志体例,其「物产志」章节详细记载了查干湖冬捕技艺,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关键佐证。该版本县志的修复本现存于长春方志馆,其数字化版本已被纳入县志下载资源库。
方志编纂的当代嬗变
1958年编撰的《大安县志》(油印本)开创了新中国县域志书新模式,其中「水利建设」专篇收录了月亮泡水库建设始末,手绘工程图纸具有独特史料价值。1987年出版的铅印版《大安县志》增设「石油开发」章节,如实记载了吉林油田发现井——扶27井的钻探历程。
2015年启动的《大安市志(1988-2012)》编纂工程,创新设立「生态治理」篇章,系统收录了霍林河流域盐碱地改良数据。该志书除纸质版外,同步上线了全文检索数据库,实现了县志下载与在线查阅的双重功能。
立体化的记忆拼图
在传统地方志体系之外,大安形成了多维度的地方文献网络:《大安水利志》详细记述了引嫩入白工程的技术突破;《大安蒙古族志》抢救性保存了世居此地的郭尔罗斯部族文化;2019年出版的《大安乡镇志丛书》,12卷本覆盖全部乡镇街道,其中叉干镇卷收录的「闯关东移民口述史」被北大社会学系列为研究样本。
市政协委员编撰的《大安文史》系列已刊行28辑,其第17辑「工业记忆」专题中,老照片呈现的轴承厂车间与文字记录的「三线建设」档案形成时空对话。这些文献可通过档案馆官网的地方志下载专区获取。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承
大安市方志馆2021年建成的虚拟现实展厅,将1910年绘制的《洮儿河航运图》转化为动态三维模型,参观者可直观感受百年前的水运盛况。档案馆开发的「掌上方志」APP,整合了23种历代县志资源,提供语音导览与AR古迹复原功能。特别设立的「方志文化云课堂」,已吸引超过1.2万名青少年参与线上修志体验。
大安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工程历时五载,将散见于全国37家收藏机构的方志文献整合为标准化数字资源库,其中民国时期的《大赉县公署档案》电子化成果,为研究东北边疆治理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份跨越三个世纪的文化接力,正在洮儿河的波光里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