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1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千年绵州:方志中的城市记忆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绵阳市,古称“涪县”“绵州”,建城史逾2200年,素有“蜀道明珠”之称。作为连接川陕的咽喉要地,这里见证了三国烽烟、唐宋繁华与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而记录这座城变迁的核心载体,正是历代编纂的地方志县志,它们如同时光长卷,串联起绵阳的古今脉络。

从石刻到刻本:古代方志的传承

绵阳现存最早的方志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刊印的《绵州志》虽已散佚,但其部分内容通过清代学者辑录得以留存。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纂修的《直隶绵州志》,以木刻版形式收录了城池、山川、赋税等18卷,其中对涪江水利工程的记载尤为详实,成为研究清代川西北经济的重要文献。光绪年间重修的《绵州志》增补了盐业、驿道等内容,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孤本已被数字化,公众可通过地方志下载平台获取影印资料。

烽火续笔:民国方志的突围

民国时期,绵阳地方志编纂在动荡中延续。1936年铅印版《绵阳县志》首次引入现代测绘技术,绘制了城区街道详图,并增设“实业”“教育”等新类目。这部志书现存完整度较高,绵阳市档案馆已将其纳入县志下载资源库。与此同时,《三台县志》《盐亭县志》等周边县域志书也相继完成修订,其中《安县志》的手稿本因记录1933年叠溪地震对涪江流域的影响,被列入省级珍贵古籍名录。

新中国方志体系的构建

1959年,绵阳专区启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系统修志,形成《绵阳专区志·初稿》,重点记载农业合作化与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后,《绵阳市志》(1999年版)历时12年编成,全志分37卷,收录照片200余幅,其中“科技卷”单独成册,凸显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的独特地位。2018年启动的第三轮修志工程,首次将电子版同步上传至政务平台,实现地方志下载即时化,其中《北川县志·灾后重建专篇》以多媒体形式记录了汶川地震后的涅槃历程。

碎片拼图:地区志与文史拾遗

除市级县志外,涪城、游仙等市辖区陆续推出《涪城区志》《游仙风物志》,前者详述了1950年代绵阳缫丝厂的兴衰,后者收录了越王楼碑刻拓片等珍贵图像。文史爱好者还可通过《绵阳文史资料选辑》挖掘细节,这套由政协编纂的丛书已出版48辑,其中第27辑收录的“两弹一星基地口述史”,填补了地方志中三线建设的人文史空白。

绵阳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构建了城市的文化根系,更通过数字化工程让尘封的文书“活”了起来。如今,访问“四川方志网”或绵阳市档案馆官网,既可查阅清代木刻方志的高清影像,也能一键完成县志下载,让历史的厚重与科技的便捷在此交汇。

绵阳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几千本免费县志:🔗点击下载免费县志🔗

出售全国各地县志、地方志、地名志等文史资料,包含明清、民国和当代多个版本

一本10元、二本18元、三本25元

四本30元、五本35元、六本40元

七本45元、八本50元、九本55元

十本60元,别的书籍可以代找!

点击复制微信加我,说你需要哪里的志书,我先截图给你看,你选好数量后发红包给我,我用微信或百度网盘发文件给你!

另外,代找任意书籍,5元一本!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