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珠:治多县的历史印记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治多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素有“江河源头第一县”之称。这里不仅是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发源地,更是藏族康巴文化的重要传承区域。历史上,治多县因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汇处,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者,而记录这片土地变迁的载体,正是各类地方志与县志。
历史长河中的治多县方志溯源
治多县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西宁府新志》中,首次系统收录了治多地区的地理、民俗与行政沿革。清末民初,当地学者整理的手抄本《治多县地理考》,详细描述了部落分布与自然资源,成为早期地方志的雏形。民国时期,玉树地区编修《玉树地区志》,其中单列“治多篇”,记载了当地牧区经济与宗教活动,现存于青海省档案馆的孤本,已成为研究近代治多历史的核心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系统性修志工程
1959年,治多县成立首支地方志编纂小组,历时三年完成《治多县概况(1949-1959)》,重点记录解放初期的社会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全国首轮修志工作启动,治多县于1992年正式出版首部官方县志——《治多县志》,全书分12卷,涵盖自然地理、民族宗教、经济发展等内容,并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与手绘地图。该版本后被纳入《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成为学界研究青藏高原社会变迁的重要参考。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传承与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治多县的地方志下载与县志下载逐渐普及。2017年,玉树州档案馆启动“高原记忆”数字化项目,将《治多县志(1992版)》《玉树州志·治多篇》等文献转化为电子版,公众可通过青海省数字方志馆免费获取。此外,治多县文化局联合高校整理出版了《治多县文史资料辑录》,收录民间口述史、寺院档案等未刊史料,部分内容已通过县域政务平台开放下载。
多维视角下的方志文化价值
近年来,治多县的方志编纂更注重多元呈现。2020年修订的《治多县志(续编)》增设“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专章,记录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与格萨尔史诗传习成果。同时,当地推出汉藏双语版《治多风物志》,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面向游客传播地域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治多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项目已启动,计划对散见于各地图书馆、寺院的17种历史方志进行影印再版,并建立全文数据库,实现千年高原记忆的永久留存。
作为青藏高原的文化地标,治多县通过代代续修的县志与地方志,不仅留存了高海拔生态区的生存智慧,更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如今,从纸质典籍到数字资源,治多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正在为这片土地书写更具生命力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