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是一座以林业、农业为传统支柱的生态之城。作为东北边疆开发的重要节点,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放垦时期,历经闯关东移民潮、抗日战争、林业经济转型等阶段,形成了独特的边地文化。记录这座城市变迁的核心载体,正是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与县志。
从清代垦务档案到民国县志雏形
铁力地区最早的方志文献可追溯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呼兰府志》,其中收录了铁山包(铁力旧称)屯垦章程与田亩数据。民国初期,当地士绅编纂的手抄本《铁骊设治局乡土志》,系统记载了1915年设治时的山川地貌、村落人口信息,现存于黑龙江省档案馆。这份珍贵文稿近年已被数字化处理,研究者可通过省级档案平台进行地方志下载,获取原始垦殖地图与户籍统计表。
新中国三次县志编纂工程
1959年首部《铁力县志》油印本问世,重点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抗联三军在小白河林区的活动轨迹。1986年启动的第二次修志历时八年,形成了涵盖地理、经济、社会等24个门类的铅印本,其中“林业开发专章”详细统计了1949-1985年间森林采伐量与铁路专线建设数据。最新版《铁力市志(1986-2005)》采用全彩印刷,增设“生态转型”“冰雪旅游”等新时代篇章,实体书在地方图书馆可查阅,电子版已纳入全国县志下载资源库。
专题性文史资料的补充价值
除综合性方志外,铁力市政协编撰的《铁力文史资料》系列具有独特史料价值。已出版的14辑专题汇编中,《林区开发大会战口述史》收录了87位林业工人的亲历回忆,《抗联密营遗址考》通过GPS定位复原了12处抗联遗迹分布。这些文献与地方志形成互补,部分内容可在市档案馆官网的“数字文史”板块实现在线浏览。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播与利用
2019年上线的“铁力记忆”数据库整合了全市方志资源,包含7部县志扫描件、326张历史照片及80小时口述音频。平台特别开设“地方志下载”专区,提供《铁力土壤志》《黄金带林场场志》等专业志书的PDF版本。值得注意的是,1918年绘制的《铁骊设治局全境图》高清复原版首次在该平台公开,图中标注的27处清末驿站遗址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在现代化进程中,铁力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构建了城市记忆的完整谱系,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尘封的档案焕发新生。从泛黄的油印本到云端数据库,这些跨越百年的文字与图像,正在为黑土地上的生态振兴与文旅融合提供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