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边陲煤城的方志记忆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鹤岗市,因煤炭资源闻名,近代以来成为东北工业重镇。这座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城市,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垦荒移民。作为记录城市变迁的重要载体,地方志与县志的编纂贯穿了鹤岗的百年发展,留存了从自然资源到社会人文的珍贵档案。
清代至民国的方志雏形
鹤岗最早的地方志编纂可追溯至1918年设立的萝北县鹤岗镇。1929年刊行的《鹤岗厅志》手抄本,虽仅存残卷,但记载了清末移民垦荒、煤矿开采初期状况,成为研究区域经济起源的一手资料。1934年伪满时期编修的《鹤岗县概况》,虽带有殖民色彩,却系统梳理了当时人口结构、交通网络及矿产分布,为后世对比研究提供了参照。
建国后的系统化修志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鹤岗于1959年启动首轮县志编纂,但因历史原因中断。1980年代,《鹤岗市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历时8年完成首部市级综合志书,全书分12卷,涵盖地理、工业、教育等领域,尤其详述了“一五”时期煤炭产业的全国性贡献。2003年出版的《鹤岗市志(1986-2000)》,增设“国有企业改革”“生态治理”等章节,凸显时代变革印记。目前,部分早期县志下载资源已通过鹤岗市档案馆官网向社会开放。
地方志数字化与资源共享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鹤岗地方文献的传播方式发生变革。2017年,黑龙江省图书馆启动“边疆方志数字化工程”,将《鹤岗矿务局志》《绥滨县志》等22种专业志纳入数据库,公众可通过“龙江方志网”实现地方志下载。此外,民间学者整理的《鹤岗老照片集》《移民口述史》等非官方史料,亦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填补了传统志书的情感叙事空白。
文史资料的补充作用
除官方县志外,鹤岗市政协文史委编纂的《鹤岗文史资料》系列丛书(1985年至今)收录了煤矿工人生活实录、抗联战斗故事等鲜活内容。例如第九辑《百年煤城人物志》,通过200余位普通市民的微观史,还原了集体记忆中的城市温度。这类文献与地方志形成互补,成为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文生态的重要拼图。
《鹤岗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构建了城市发展的编年框架,更通过煤炭经济、边境贸易、生态转型等主题的持续记载,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历史镜鉴。从泛黄的手稿到云端的数据,这些方志载体始终延续着鹤岗人对土地与时代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