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边陲的文化宝库:花垣县
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黔渝交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山区县。其历史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设立的永绥厅,1913年改称永绥县,1953年更名为花垣县。这片土地承载了多元民族融合的历史,而记录其变迁的核心载体,正是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
清代至民国的方志雏形
花垣最早的方志编纂始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永绥厅志》成书,详细记载了改土归流后的行政区划、民族风俗与军事布防,成为研究湘西土司制度的重要文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永绥直隶厅志》重修,新增屯田制度与商贸数据,反映了晚清边疆治理的转型。
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受战乱影响停滞,但民间学者整理了大量手抄本,如《永绥苗疆见闻录》,收录苗语词汇与节庆仪式,填补了官方文献的空白。这些早期地方志现藏于湖南省档案馆,部分内容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县志下载。
新中国以来的系统性修志
1959年,花垣启动新中国成立后首轮修志工作,编成《花垣县概况》,侧重记录土地改革与民族政策实施。1986年出版的《花垣县志》,首次采用现代方志体例,设立“民族篇”“矿业篇”,凸显锰矿资源与苗族银饰工艺的地域特色。
2012年,《花垣县志(1986—2005)》出版,增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章节,并附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版县志被纳入国家数字方志库,支持地方志下载,为学者研究武陵山区城镇化进程提供数据支撑。
专题志与文史资料的补充
除综合性县志外,花垣还编纂了多部专题志。例如《花垣县水利志》梳理了峒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变迁,《花垣县民族志》则系统考据了苗族“赶秋节”、傩戏等民俗渊源。县政协主编的《花垣文史》系列,收录了抗战时期国立八中迁驻史料、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考据等珍贵口述史。
这些文献与县志形成互补,部分资料已通过湘西州图书馆官网开放电子版,方便公众进行县志下载与在线阅读。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承
近年来,花垣县地方志办公室联合高校开展古籍数字化工程,将清代厅志手稿、民国地契档案扫描归档,并建立方言语音数据库。在“湖南数字方志网”平台,用户可检索到《永绥厅志》《花垣县志》等全文影像,实现地方志下载一键获取。
2023年,当地启动“方志活化利用”项目,利用AR技术还原清代苗疆边墙遗址,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历史背景解说。这种创新模式让花垣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再局限于纸质载体,而是成为动态的地方文化名片。
《花垣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如同一部跨越三百年的地方百科全书,既保存了苗疆山水的集体记忆,也为当代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历史注脚。从泛黄的宣纸刻本到云端的数据包,这些方志始终在诉说:边城的故事,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