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1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岷江之畔的汶川,地处川西北高原与成都平原过渡带,自古便是汉羌文化交融的纽带。这片土地上,从大禹故里的传说,到茶马古道的遗迹,历史的厚度凝结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作为连接藏羌走廊的重要节点,汶川的地方志编纂承载着记录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的特殊使命。

方志编纂的千年传承

清代以前,汶川的建制沿革散见于《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等全国性地理总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部《汶川县志》付梓,这部四卷本著作以"考山川、辨疆域"为重点,详细记载了土司制度下的民族分布。同治年间续修版本增补了关隘防御与驿站设置内容,现存手抄本藏于四川省图书馆。光绪版县志则首次设立"物产志",系统梳理了花椒、药材等特色物产数据,为研究清代川西北经济提供了珍贵素材。

民国文献的抢救性整理

1935年编印的《汶川县概况》开创了现代体例方志先河,该书采用统计表格记录人口、田赋等数据,附有首张县域测绘地图。1941年民族学家冯汉骥主持的田野调查形成《汶川风土志》手稿,收录羌族释比文化、碉楼建筑等78幅素描图。这些珍稀文献在2008年后启动的"汶川文献抢救工程"中完成电子化,目前可通过阿坝州数字文化平台进行地方志下载

新中国方志体系建设

1983年启动的《汶川县志》编纂工程历时九载,1992年成书采用"大事记+专业志"结构,地震地质章节因准确记载活动断层分布,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特殊作用。2018年出版的《汶川县志(1986-2005)》增设"抗震救灾"专篇,用57万字、326张照片构建起完整的当代发展档案。县档案馆现已开放县志下载服务,提供1949年后的志书电子版。

专题史料的深度挖掘

《汶川文史资料选辑》系列自1985年持续出版,其中第13辑"羌族口述史"收录34位释比传承人的音视频资料。2015年启动的《汶川地震志》编纂项目,整合地质变动数据与灾后重建档案,形成包含地形变化图谱的专题志书。这些特色文献在"四川方志云"平台可实现分类检索与地方志下载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播

汶川方志馆建立的3D文献展示系统,将清代《汶川厅志》原本进行高精度扫描,观众可通过触控屏查阅带批注的电子版本。2020年上线的"数字方志"小程序,整合了7部古代县志、23部专业志的全文数据库,提供关键词检索与跨版本对比功能,使县志下载与研究成果共享更为便捷。

汶川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工程,通过持续四十年的系统整理,已将散落在民间的32种旧志手稿、47种族谱、126种碑刻拓片纳入保护体系。从羊皮卷手抄本到云端数据库,这些承载着横断山脉文明密码的文献,正在数字技术中焕发新生。

汶川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几千本免费县志:🔗点击下载免费县志🔗

出售全国各地县志、地方志、地名志等文史资料,包含明清、民国和当代多个版本

一本10元、二本18元、三本25元

四本30元、五本35元、六本40元

七本45元、八本50元、九本55元

十本60元,别的书籍可以代找!

点击复制微信加我,说你需要哪里的志书,我先截图给你看,你选好数量后发红包给我,我用微信或百度网盘发文件给你!

另外,代找任意书籍,5元一本!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