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的历史长卷:东兰县
位于广西西北部的东兰县,地处红水河中游,群山环绕、水系纵横,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壮、瑶等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更通过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将千百年来的政治变迁、民俗风情、自然地理详实记录,成为研究桂西北历史的重要窗口。
从明清到民国:方志编纂的奠基
东兰县修志传统可追溯至明代。据现存文献记载,明嘉靖年间曾编修《东兰州志》,虽原版散佚,但其内容片段通过清代《庆远府志》得以部分保留。清代道光年间,地方官员组织重修县志,重点记载了当地土司制度沿革与农耕经济发展,成为后世研究土司治理模式的关键资料。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影响,1932年编成的《东兰县鉴》首次引入现代测绘技术,绘制县域地图,并增设“教育”“实业”等新门类,体现方志编纂理念的革新。
现存地方志版本概览
新中国成立后,东兰县地方志工作进入系统化阶段。1985年出版的《东兰县志》是首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全书分28卷,涵盖地理、经济、社会等板块,特别增设“革命斗争史”章节,详述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运动。2008年启动第二轮修志,2015年出版的《东兰县志(1986-2005)》新增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其中“铜鼓文化”专篇被学界誉为民族志书写的典范。此外,《东兰县军事志》《东兰县水利志》等专业志书,为区域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
数字化传承:方志资源的活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东兰县档案馆联合广西图书馆开展古籍数字化工程。目前,民国《东兰县鉴》手抄本、1985年版县志等珍本已实现电子化,公众可通过“广西数字方志馆”平台进行地方志下载。2021年推出的“东兰记忆”数据库,整合了全县23个乡镇的村志、族谱及口述史资料,其中《隘洞镇志》《长江乡文史拾遗》等乡镇级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微观视角的田野素材。
文史资料:方志体系的延伸补充
除官方编纂的县志外,东兰县政协文史委组织编撰的《东兰文史资料》系列丛书,收录了大量亲历者回忆录与民间档案。例如第七辑收录的《红水河航运纪事》,通过船工口述还原了20世纪河道运输的盛衰;第十一辑整理的《壮族蚂拐节古歌集》,抢救性记录了濒临失传的祭祀唱词。这些文献与官方地方志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的地域文化记忆库。
东兰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的丰富成果,不仅是地方文化工程的里程碑,更如同一部镌刻在红水河畔的“大地之书”。从泛黄的宣纸手稿到可县志下载的电子文档,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始终在诉说着一个民族聚居区的沧桑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