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明珠:友谊县的历史溯源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友谊县,是一座承载着北大荒开发记忆的新兴城市。其前身为国营友谊农场,1954年由苏联援建得名,1984年正式建县。这片黑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移民文化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县域文化基因,而记录这些珍贵历史的载体正是各类地方志与县志。
方志编修的历史脉络
友谊县虽建制较晚,但其辖地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文献为伪满时期《双城县志》(1936年),其中记载了现友谊县域内“五站”“兴隆镇”等村落的人口与物产。1988年首部《友谊县志》正式出版,系统梳理了从远古肃慎部落到国营农场时期的变迁,特别收录了苏联专家援建农场的口述史料。2010年修订版县志增设数字化农业、湿地生态等新章节,形成80万字的地方百科全书。
数字化时代的志书传承
随着电子档案技术发展,友谊县档案馆于2018年上线县志下载服务平台,提供1954-2015年间7个版本的《国营友谊农场志》PDF文件。其中1962年油印本扫描件尤为珍贵,记录了农场初期开荒者名单与机械化耕作数据。民间学者创建的“黑土记忆”网站则整合了地方志下载资源,包括《七星河湿地保护志》《友谊县工业史稿》等稀见文献,点击量已突破20万次。
多维度的文史资料体系
除官方修志外,友谊县还形成了三类特色文献:一是《北大荒移民口述史》(2003年),收录山东、河北移民的垦荒故事;二是行业志如《友谊农机发展四十年》,详述苏联KT-35拖拉机引进始末;三是乡镇志编撰工程,已完成《友邻乡志》《兴盛镇百年纪事》等11部作品。这些资料与县志互为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历史记忆网络。
田野中的文化活态保存
在龙山镇发现的民国地契、兴隆村留存的垦荒日记本等民间文献,近年被纳入地方志修订素材。县博物馆定期举办“老物件里的县志”展览,展出1957年农场第一台联合收割机操作手册等实物档案。更引人注目的是“稻田里的地方志”项目,农科人员在万亩稻田中设置24块电子屏,滚动播放友谊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中的农耕技术演变图文。
友谊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停留在纸面,更通过数字化、实物化、场景化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从泛黄的县志手稿到田间地头的电子屏,这座年轻城市正用创新手段守护着黑土地上的集体记忆,让历史在新时代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