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小城的文脉传承——南岔县
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部的南岔县,地处小兴安岭东南麓,是一座以林业与生态资源闻名的边陲小城。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逐渐形成聚落。这座因林而兴的县城,承载着东北边疆开发史与林业文化的独特记忆,而记录这些珍贵历史的载体,正是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与县志。
方志编修的历史脉络
南岔县最早的方志编纂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首部《南岔人民公社志》油印本问世,虽体例简略,但系统梳理了铁路建设、林业开发与移民迁徙三大主题。1986年出版的《南岔县志(1906-1985)》,首次采用现代方志体例,包含自然地理、经济产业、社会风俗等18个分卷,其中“林业志”章节详细记载了红松母树林保护史,成为研究东北林区变迁的核心文献。
21世纪以来,当地史志办先后推出《南岔县志(1986-2005)》修订版与《南岔年鉴》系列,新增生态转型、冰雪旅游等时代内容。2019年启动的数字化工程,使部分县志下载资源通过政务平台对外开放,方便学者调阅1949年前的户籍档案与林场分布图。
多元载体的文史宝库
除官修方志外,南岔县还留存着丰富的民间文献。1982年发现的《南岔铁路工务段日志》,收录了中东铁路时期俄文工程图纸与工人口述史;《带岭林区记忆》系列访谈录,由退休伐木工人口述整理而成,生动还原了“顺山倒”号子与集材拖拉机作业场景。这些资料与地方志互为补充,被收录于《伊春市文史资料选集》第23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南岔抗日斗争史稿》,该书依据抗联老战士回忆与日军档案对照考证,披露了1938年“老钱柜战斗”中抗联六军突袭日军据点的细节。此类专题史料可通过市图书馆的地方志下载专区获取电子版。
数字时代的方志新生
随着古籍保护技术的发展,南岔县启动了方志文献修复计划。2021年,1908年俄文版《南岔车站平面图》经高清扫描后,与1954年汉语译本进行数字化合成,首次揭示铁路附属地界碑的原始坐标。县档案馆推出的“掌上方志”小程序,整合了23部林业企业志与8部乡镇志,用户可在线检索伐木量统计表、森铁线路演变图等特色数据。
对于研究边疆史的学者而言,《南岔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包含实体志书,更将散见于《黑龙江史志》《小兴安岭文化研究》等期刊的17篇专题考释纳入汇编。这套涵盖纸质、电子、影像三重载体的集成性文献,现藏于南岔县方志馆特藏室。
写在年轮里的城市基因
从油墨誊写的公社志到云端共享的数据库,南岔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如同年轮般记录着这座林业城市的蜕变。当人们翻阅泛黄的《南岔木材调运台账》,或是在政务平台完成县志下载时,触摸到的不只是文字与数据,更是镌刻在黑土地上的生存智慧与生态觉醒。这些方志文献,终将成为解码北疆林城生命密码的永恒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