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古城的历史记忆
位于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市,地处中哈边境,素有“准噶尔门户”之称。这座多民族聚居的边城,自汉代起便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清代更成为军政重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变迁,使其地方文献承载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而地方志与县志的编撰,则为后人梳理城市脉络提供了珍贵依据。
清代至民国的方志雏形
塔城最早的方志编纂可追溯至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首部《塔尔巴哈台志略》问世,以手抄本形式记载了辖区疆域、驻防体系及民族分布,虽体例简略,却成为研究近代边疆治理的一手资料。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组织修订《塔城县志稿》,新增商贸往来与俄领贸易专章,反映了当时中俄边境贸易的繁荣景象。这份未刊印的稿本现存于自治区档案馆,近年已通过地方志下载平台实现数字化共享。
新中国以来的系统修志
1985年启动的《塔城市志》编纂工程,历时12年完成出版。该志书突破传统框架,设立“跨境民族”“口岸变迁”等特色章节,收录大量苏联援建时期的老照片。2012年推出的续修版《塔城地区志》,将记述范围扩展至整个地区,特别增设“西迁文化”与“戍边史话”篇目,其中关于达斡尔族戍边群体的口述史记录,被学界视为民族志研究的典范。这些新版县志在图书馆与地方志官网均提供县志下载服务。
文史资料的抢救与整理
塔城政协文史委自1980年代起,系统征集散落民间的文献档案,先后出版《塔城文史资料》28辑。第五辑收录的1912年俄文版《塔城商务报告》,揭示了沙俄商队在此建立的货栈网络;第十九辑整理的哈萨克族谱牒,则填补了游牧民族家族史研究的空白。2020年启动的“老人口述计划”,通过影像技术保存了32位百岁老人的边疆记忆,这些音视频资料与纸质文献共同构成地方志体系的立体维度。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播
随着“数字新疆”项目的推进,塔城方志办建成西北首个县级方志数据库,整合清代至今的62种志书、560份地图及3000余张历史照片。用户可通过官方网站的地方志下载专区,获取《塔城地区军事志》《塔城民族宗教志》等专业分志的PDF版本。特别开通的“掌上方志”小程序,运用AR技术复原了清代绥靖城城墙遗址,让古籍中的文字记载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模型。
塔城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构建起跨越三个世纪的地方知识体系,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尘封的边疆记忆焕发新生。从泛黄的手抄本到云端数据库,这些文献如同额敏河畔的岩画,默默讲述着丝路驼铃与界碑守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