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一座依江而生的文化古城
横州市位于广西东南部,郁江穿城而过,自古便是岭南水路要冲。这座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千年古邑,以茉莉花之乡闻名,更以丰富的历史文献承载着珠江流域的文化脉络。从古至今,县志与地方志的编修始终是横州记录社会变迁、保存地域记忆的重要方式。
明清方志:奠定文献根基
横州最早的方志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横州志》,全书共十卷,详细记载了当地山川形胜、赋税物产与民俗方言。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横州志》,新增《艺文志》收录本土文人诗作,其中关于郁江航运与粤商贸易的记述,成为研究古代西江经济带的重要史料。光绪版《横州志》则在灾异记录中特别标注了蝗灾防治经验,体现古代方志的实用价值。这些古籍原本现存于国家图书馆,部分影印本可通过地方志下载平台获取电子资源。
民国至当代:方志体系的完善
1936年编印的《横县乡土志》突破传统体例,首次加入摄影图片与手绘地图,直观呈现民国时期城镇格局。1985年横县启动新中国成立后首轮修志,历时八年完成的《横县志》增设“茉莉花产业”专章,反映改革开放后特色农业的崛起。2016年出版的《横县年鉴》实现数字化编纂,其PDF版本已在政务网开通县志下载服务,方便学者调取人口普查、非遗名录等数据。
地方志的抢救与数字化
由于气候潮湿,横州早期方志曾面临虫蛀、霉变风险。2009年,市档案馆启动古籍修复工程,对7部明清地方志进行脱酸处理,并联合高校建成“郁江文献数据库”。该库不仅收录历代方志全文,还整合了《横州碑刻拓片集》《六景镇航运史话》等民间史料。访问者可通过官网进行地方志下载,其中光绪版州志的批注功能,为研究者提供了在线校勘便利。
文史资料中的城市记忆
除官方修志外,横州市政协编纂的《横州文史》系列丛书,以口述史形式补充了县志未载的细节。例如第12辑收录的《1942年洪灾亲历者访谈》,还原了郁江决堤时民众互助抗灾的场景;第25辑《茉莉花田里的改革故事》则通过花农口述,呈现产业转型背后的个体命运。这些资料与县志形成互文,让历史叙述更具温度与立体感。
横州市地方志版本汇总与文史传承如同一部动态的地方百科全书,从木刻雕版到云端数据库,从官府文书到百姓口述,持续构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库。如今登录横州数字方志馆,既能下载高清古籍扫描件,也能查阅最新编纂的乡镇志,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的文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