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1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山河故地话石楼

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的石楼县,自古便是晋陕峡谷的重要门户。这片黄土沟壑纵横的土地,曾见证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亦是红军东征的历史现场。两千余年的建县史中,先民们用笔墨记录下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志传承体系。

明清方志的奠基与流传

明嘉靖八年(1529年)首部《石楼县志》问世,以手抄本形式记载了县域疆域、赋税与民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刻本县志,增设《河防志》专篇,详述黄河水患治理经验,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孤本已成为研究晋西水利史的关键文献。光绪年间补修的《石楼县乡土志》,创新性地采用舆图与文字对照形式,其中标注的12处古渡口位置,为当代黄河古航道研究提供了实证。

烽火岁月的文史抢救

抗战时期,石楼作为晋绥边区前哨,催生了特殊的修志形态。1942年由抗日民主政府编印的《石楼风土记》,用粗麻纸油印留存了战时经济、民兵组织等珍贵资料。近年公开的《晋西文史资料辑》中,收录有27份石楼籍战士口述档案,这些带着硝烟气息的记录,与传世县志形成互补,拼合出立体化的历史图景。

数字时代的志书新生

2008年完成的《石楼县志(1986-2005)》电子化工程,使全县81个自然村的变迁数据实现GIS可视化。在山西省数字方志馆平台上,明清至当代的7个版本县志下载服务累计访问量突破12万次,其中民国《石楼县地理调查录》因包含大量未刊碑刻拓片,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山西宗族社会的高频检索对象。

民间记忆的活态传承

除了官方修志,石楼的文史积淀还见于民间抄本。贺家沟村发现的清代《河漕账簿》,记录了黄河船帮与沿岸36村落的物资往来;义牒镇王氏家族收藏的《灾异录》,补充了正史中缺失的乾隆五十二年大旱细节。这些散落民间的文献,与档案馆藏的地方志下载资源共同构建起多维度的历史数据库。

在黄河涛声与吕梁松风的交织中,石楼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犹如一条贯穿时空的纽带,将青铜器上的铭文、明清县志的刻本、抗战油印本的墨香,以及数字库中的字节串联成章。每一页泛黄的纸笺,都是这片土地写给岁月的长信。

石楼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几千本免费县志:🔗点击下载免费县志🔗

出售全国各地县志、地方志、地名志等文史资料,包含明清、民国和当代多个版本

一本10元、二本18元、三本25元

四本30元、五本35元、六本40元

七本45元、八本50元、九本55元

十本60元,别的书籍可以代找!

点击复制微信加我,说你需要哪里的志书,我先截图给你看,你选好数量后发红包给我,我用微信或百度网盘发文件给你!

另外,代找任意书籍,5元一本!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