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脉腹地,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境内居住着彝、回、苗、汉等20多个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历史记忆。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威宁见证了商贸往来与族群迁徙,其地方文献记载成为追溯这片土地发展脉络的核心载体。
明清至民国的方志编纂传统
威宁的文献整理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乌撒卫志》首次系统记录了当地军事、民俗与地理信息。清代方志编纂进入高峰,乾隆《威宁州志》详细梳理了改土归流后的行政区划变迁,光绪年间修订的版本补充了农业开发与民族关系等内容。民国时期,《威宁县志稿》虽未正式刊行,但手抄本保存了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珍贵资料,如马帮贸易路线、土司制度遗存等。这些早期地方志为研究西南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中国以来的系统性修志工程
1980年代全国启动首轮修志工作,1986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正式出版,全书40余万字,设置民族篇、地理篇、经济篇等24个专章,首次采用现代方志体例整合历史档案与田野调查数据。2012年启动的二轮修志新增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等内容,2020年出版的续志特别设立“草海湿地治理”专篇,体现时代特征。县档案馆同步整理《威宁文史资料选辑》,收录口述史与碑刻拓片,与县志形成互补。
专题志与数字化资源建设
除综合志书外,威宁还编纂了《威宁民族志》《威宁教育志》等20余种部门志与行业志。其中《威宁彝族辞典》系统收录了彝文古籍中的地名与风俗术语,被列为民族文化重点成果。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进地方志下载服务,在县政府官网开通“数字方志”专栏,提供清乾隆《威宁州志》、1986年版县志PDF版本在线阅览。民间团体建设的“乌蒙文献库”网站,则实现了民国《威宁概况》等稀有文献的县志下载功能。
民间文献与活态文化抢救
在官方修志之外,威宁的毕摩经书、苗族古歌抄本、回族族谱等民间文献持续丰富着地方记忆。县政协编纂的《威宁碑刻集》收录明清以来156通碑文,涉及界址划定、水利公约等内容。2021年启动的“百村记忆工程”,采用影像志形式记录传统村落,其中石门坎苗族文化影像档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些动态化的地方志构建方式,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而是形成多维立体的文化保存体系。
作为民族文化研究的资源宝库,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既包含历代官修志书的连续记载,也涵盖民间文献的碎片化补充,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历史资源的当代活化。从羊皮纸上的彝文地契到云端数据库的地方志下载服务,这座高原之城正在用文献书写的方式,延续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