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黄土高原上的历史印记
黄龙县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因境内黄龙山而得名。这里自古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作为连接关中与塞北的咽喉要道,黄龙县在历代政治、军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地方文献的编纂与留存,为研究区域变迁提供了珍贵依据。
明清至民国的方志雏形
黄龙县的系统性地方志编纂始于明清时期。据现存史料记载,明代《黄龙备录》为最早的行政记录,内容涵盖田赋、户籍与山川形胜,可惜仅存残卷。清代道光年间,知县张维垣主持编修《黄龙县志》(1836年),共八卷,首次完整记载了县域内的建制沿革、民俗物产及水利设施,其中对清代中期移民屯垦的记述尤为详实。民国时期,当地学者在旧志基础上增补修订,形成《黄龙县续志稿》(1932年),新增教育改良与近代工商业发展等内容,现存于陕西省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后的方志体系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启动首轮修志工程,黄龙县于1987年完成《黄龙县志(1949-1985)》,采用现代方志体例,设立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等专篇,并附有统计图表。该版县志首次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例如林业生态工程与红色文化保护。2012年出版的《黄龙县志(1986-2010)》则聚焦改革开放成果,增设“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章节,电子版已通过地方志办公室官网开放县志下载服务。
专题史料与文史汇编
除综合志书外,黄龙县还留存大量专题文献。1985年编印的《黄龙文史资料》收录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税收档案、民间歌谣等一手资料。2005年,县政协牵头整理《黄龙碑刻集》,辑录宋元至民国时期的碑文78通,其中元代“重修龙泉寺碑”佐证了佛教在当地的传播路径。近年来,地方文化馆推出地方志下载平台,将《黄龙军事志》《黄龙林业志》等专业志数字化,便于研究者远程调阅。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黄龙县地方志的保存与传播方式发生变革。县档案馆联合高校建成“黄龙历史文献数据库”,实现明清县志、民国地图等珍本的高清影像化。2021年上线的“黄龙记忆”APP整合了23种地方志电子版,用户可通过关键词检索快速获取历代人口数据、灾害记录。此外,微信公众号“黄龙方志”每周推送专题文章,结合古志内容解读地名由来,例如“崾崄乡”得名于明代军事隘口的历史考证。
黄龙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是一部地域编年史,更折射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脉络。从木刻线装到云端共享,这些承载黄土高原千年记忆的文字,正在新技术赋能下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