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市:桂西古城的历史记忆
平果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自古为壮族文化聚集地。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明清时设州建制,1983年撤县设市。这座城市以喀斯特地貌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它的文字记忆深藏于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与县志中,成为追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明清至民国的方志雏形
平果最早的方志编纂可追溯至明代,《平果州志》作为早期地方志雏形,记录了当时行政区划、物产与民俗。清代道光年间修订的《平果州志》刻本现存于广西图书馆,内容涵盖田赋、科举、军事等内容,是研究桂西社会结构的一手资料。民国时期,平果县成立后,编纂了《平果县概况》,虽未正式命名为县志,但系统梳理了地方教育、工商业发展,尤其记载了右江航运对经济的影响。
新中国以来的系统修志工程
1959年,首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平果县志》启动编纂,但因历史原因中断。1980年后,地方志工作重启,1995年正式出版《平果县志(1912—1985)》,全书分地理、经济、文化等9编,特别收录了壮族嘹歌、麽教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修订版增补改革开放后数据,新增电子产业、铝矿开发等内容,目前该版纸质书与电子版均可通过档案馆实现县志下载。
地方文史资料的多元补充
除官方县志外,平果市文史委员会组织编撰了《平果文史》系列丛书,收录民间口述史、红色革命档案等。例如《平果剿匪纪事》详细记录了1950年代剿匪战斗细节,而《右江壮族歌谣集》则整理了数百首传统山歌。这些资料与地方志互为补充,部分内容已数字化,公众可通过市图书馆官网进行地方志下载,获取PDF或影像版本。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传承
近年来,平果市启动“方志资源共享工程”,将明清至当代的11种县志、8类专题地方志扫描归档,并建立全文检索数据库。其中,《平果州志》(道光版)、《平果县志》(2012版)等珍本实现了高清电子化,官方网站开通了县志下载专区。同时,地方志办公室联合高校开展“方志故事”短视频创作,用新媒体活化史料,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本土历史。
作为壮汉文化交融的见证,平果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是一份历史清单,更是城市精神传承的基石。从木刻线装书到云端数据库,这些文献跨越时空,为当代人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