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的文化记忆
义县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部,地处大凌河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辽西古城。自西汉设县以来,这里便是中原与塞外的交通要冲,留存了奉国寺、万佛堂石窟等珍贵文化遗产。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文献传承地,义县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成为研究区域历史的关键依据。
从明代到民国的方志传承
义县最早的地方志可追溯至明代。据考证,明万历年间编纂的《义州卫志》已散佚,但清代学者在重修县志时多次引用其内容。清代是义县方志编纂的鼎盛期,康熙四十年(1701年)刊行的《义州志略》详细记载了城池、山川、赋税等信息;光绪七年(1881年)的《义县志》共十二卷,增设了“古迹”“艺文”等门类,收录大量碑刻诗文,为后世研究辽代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线索。民国时期,当地政府组织学者续修《义县续志》,重点补充了清末民初的军事、教育变革,现存手抄本藏于辽宁省图书馆。
新中国的方志整理与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义县于1959年启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但因历史原因中断。1985年,《义县志》编纂委员会重新成立,历时八年完成新版县志,涵盖地理、经济、社会等27个门类,并首次系统整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史料。2010年后,当地启动数字化工程,将清代至民国的县志扫描归档,部分内容已通过官方网站提供县志下载服务,方便学者与公众查阅。
地方志的多元载体与利用
除传统地方志外,义县还通过文史资料汇编、乡镇志等形式拓展历史记载。1982年出版的《义县文史资料》辑录了近百篇口述史,其中关于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的记录尤为珍贵。2017年,《义县乡镇志丛书》全面覆盖全县18个乡镇,详细记述了村落变迁与民俗文化。近年来,当地档案馆联合高校推出“数字方志平台”,开放包括《义州志略》在内的古籍影印版地方志下载,推动了文献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方志中的城市灵魂
义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城市精神的载体。从明代卫所制度下的军事要塞,到近代商贸繁荣的辽西重镇,再到如今的文化旅游名城,每一版县志都在书写义县的独特身份。这些文献中保存的方言词汇、民间传说与生态变迁数据,为当代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历史参照。如今,借助数字化技术,这些沉睡在库房中的文字正以新的方式延续着千年古城的记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