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黑土地上的方志记忆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的榆树市,坐落在松辽平原腹地,素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这座以农业立城的县级市,自清嘉庆年间设治以来,不仅以丰饶的物产闻名,更通过历代编纂的地方志、县志等文献,留存了跨越两个世纪的历史脉络。
从《榆树厅志》到《榆树市志》
榆树最早的官方志书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1884年编纂的《榆树厅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记录了行政沿革、田赋户籍等内容,成为研究清代东北边疆治理的重要史料。民国时期,当地学者在战乱中抢救性整理出《榆树县志》(1927年),首次采用现代方志体例,增设教育、商业等章节,现存吉林省图书馆的孤本已实现数字化,部分内容可通过地方档案馆官网进行地方志下载。新中国成立后,榆树于1993年出版首部系统性的《榆树市志》,全书120万字,涵盖地理、经济、社会等24个门类,被学界誉为“东北县域研究的工具书”。
民间修志与文史补遗
除官方志书外,榆树民间文史工作者贡献了大量补充性资料。1980年代编印的《榆树文史资料》收录了口述史、家族谱牒等珍贵内容,例如清末移民垦荒的契约文书、抗联在当地的战斗记录。2012年出版的《榆树风物考》则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考证了“大坡古城遗址”“松花江码头文化”等专题。这些文献虽未列入传统县志体系,却为官方志书提供了细节支撑,部分资料已通过地方文化网站开放县志下载渠道。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承
随着档案数字化进程加速,榆树市在2020年启动“方志资源共享工程”,将清末至今的7部地方志、23种专题史料扫描成电子版。市民可通过市图书馆官网的“数字方志”专栏,免费获取高清PDF版本的《榆树市志(1993)》《榆树年鉴(2018-2022)》等文件。此举不仅解决了纸质志书借阅难的问题,更让散落民间的《五棵树镇志》《弓棚镇地区志》等乡镇级文献得以公开传播。
方志里的城市基因
翻开榆树的地方志,黑土地的生命力跃然纸上:粮食年产突破60亿斤的记载,印证着“粮仓”之誉;从清代驿道到现代高铁的交通变迁,勾勒出东北腹地的开放之路;而方言章节收录的“榆树土话”,更保留着山东、河北移民与原住民的文化交融密码。正如最新版《榆树市志》总纂所言:“方志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座城的集体记忆库。”
如今,这座以榆树为名的城市,正通过持续更新的榆树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将历史的根系深扎于现实土壤。从泛黄的宣纸册页到云端的数据字节,不同时代的记录者用笔墨与光标,共同守护着这片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