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江淮平原的文化记忆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北部的阜宁县,地处黄海之滨、射阳河畔,自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县以来,已有近300年历史。这里曾是淮盐东运的重要节点,也是新四军抗战的重要根据地。深厚的历史底蕴,让阜宁的地方文献编纂工作尤为丰富,尤其是历代编纂的县志和地方志,成为研究区域社会变迁的珍贵资料。
清代至民国的方志传承
阜宁最早的地方志可追溯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修的《阜宁县志》,全书分八卷,涵盖地理、赋役、官师、人物等内容,奠定了后世修志的框架。光绪十二年(1886年),知县阮本焱主持重修县志,新增水利、盐务等篇章,反映了晚清社会经济的变化。民国时期,阜宁方志编纂进入新阶段,1934年出版的《阜宁县新志》采用现代体例,收录地图、照片等新元素,并首次系统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的地方变革。这些版本如今在档案馆或地方志下载平台中均可查阅。
新中国成立后的方志体系化
20世纪80年代,阜宁启动大规模方志整理工作。1986年编印的《阜宁县志·大事记》梳理了从建县至1985年的重大事件,成为后续修志的参考基础。1992年出版的《阜宁县志》(新版)是当代方志的里程碑,全书共30卷,涵盖自然、经济、文化等门类,尤其对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记录。此外,部门志如《阜宁水利志》《阜宁教育志》的编纂,进一步丰富了地方志体系。部分资料已通过数字化形式开放,方便学者通过县志下载渠道获取。
文史资料的多元补充
除官方县志外,阜宁的文史资料汇编同样具有学术价值。1984年至今,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编撰的《阜宁文史资料选辑》已出版20余辑,收录民间口述史、家族档案、红色文化等内容。例如,第八辑详细记载了新四军三师在阜宁的战斗细节,填补了官方文献的空白。这些资料与地方志形成互补,为研究地方社会提供了多维视角。部分文献可通过地方文化网站进行地方志下载,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传承
近年来,阜宁积极推进方志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县档案馆联合高校,将清代至民国的县志扫描成电子版本,并在官网开设“数字方志”专栏,提供在线浏览和县志下载服务。2021年,阜宁启动“记忆工程”,对散落民间的碑刻、族谱、契约文书进行整理,其中《阜宁碑刻集》《射阳河沿岸风物考》等成果,被纳入新版地方志编纂计划。
阜宁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的完整体系,不仅记录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从木刻线装书到电子数据库,方志载体的演变背后,是阜宁人对历史敬畏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