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河西走廊的历史印记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南倚祁连山,北接龙首山,自古为丝路重镇。汉代置删丹县,北魏改称山丹,沿用至今。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之地,山丹见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其历史积淀通过历代编纂的地方志得以系统留存。
历代方志编纂的传统与传承
山丹修志传统可追溯至明代。据记载,明嘉靖年间首部《山丹县志》问世,详载县域疆域、赋税、民俗等内容,成为后世修志的蓝本。清代方志编纂更为兴盛,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山丹县续志》增补了水利、军事条目,尤其对境内汉明长城的记载为研究边塞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史料。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方志编纂一度停滞,但1936年编修的《山丹县乡土志》仍以手抄本形式留存,记录了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下的民生百态。
新中国成立后,山丹于1986年启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历时十年完成《山丹县志(1991版)》。该志突破传统体例,增设“工业”“科技”等章节,系统梳理了1949年后县域经济发展脉络。2012年启动第二轮修志,2020年出版的《山丹县志(2000-2010)》引入数字化制图技术,收录生态治理、脱贫攻坚等内容,体现了县志编纂的与时俱进。
地方志资源的多元形态
除官方修志外,山丹还存有丰富的辅助性文献。1959年编印的《山丹文史资料选辑》收录民间碑刻、契约文书等散佚资料;2005年整理的《山丹地区志》整合了霍城镇、陈户镇等乡镇志书,填补了基层治理史料的空白。近年来,当地档案馆推出地方志下载服务,将清代《甘镇志·山丹分卷》、民国《河西风土志》等珍本扫描上传,供研究者免费获取。
数字化时代的县志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山丹县于2018年建成地方志数据库,实现县志下载一键检索功能。平台收录历代方志23种、专题资料集16册,其中《山丹水利志》《山丹教育志》等专业志书点击量超万次。2021年,县方志办联合高校开发AR方志展示系统,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古建筑二维码,即时调阅相关地方志记载,让尘封文献“活”起来。
方志文化赋能当代发展
山丹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依托方志中记载的隋代石窟、明代钟山寺等遗址,当地开发出“方志研学路线”,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2023年,山丹马场借助《山丹畜牧志》中汉代养马档案,成功申报“丝绸之路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彰显了地方志的现实价值。
如今,这座丝路古城正以山丹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为纽带,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从竹简绢帛到云端数据库,方志的载体在变,但记录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未改,持续为西北边陲小城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