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的文化记忆——礼县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礼县,地处秦巴山区与黄土高原过渡带,自古为陇南重镇。其名源于西周时期"礼仪之邦"的赞誉,汉代置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作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节点,这里既留存着先秦西垂陵园遗址,又传承着独特的陇蜀文化,历代编修的地方志系统记录了这座古城的沧桑变迁。
方志编修与历史传承
礼县现存最早的县志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由知县张问明主持编纂的《礼县志》四卷本,详载县域山川形胜与典章制度。清代方志编修达到高峰,康熙《礼县续志》、乾隆《重修礼县志》相继问世,后者增补了茶马贸易、民族融合等内容,现存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当地学者以铅印技术整理《礼县乡土志》,首次采用现代测绘地图,现存版本成为研究晚清民初社会转型的珍贵文献。
新编方志的体系化建设
1985年启动的《礼县志》重修工程历时八年完成,全书分地理、经济、文化等28卷,收录1949-1985年间社会变革数据,特别设立"红军长征过境"专章。2012年出版的《礼县通志》突破传统体例,增设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板块,配套电子数据库实现地方志下载功能。各乡镇同步编纂《盐官镇志》《永兴乡志》等地情丛书,形成覆盖全县的方志体系。
文史资料的多元呈现
除官方修志外,礼县档案馆藏有《陇南金石录》手稿本,收录境内78处碑刻拓片。政协文史委编辑的《礼县文史》系列丛书已出版18辑,其中《茶马古道口述史》通过300余位老人的回忆,还原了明清时期骡马商队的活动轨迹。民间收藏的《西和礼县合志》稿本,因涉及两县边界变迁,成为研究清代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佐证,近年已实现数字化并开放县志下载服务。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播
随着"数字甘肃"工程的推进,礼县地方志办公室建成西北首个县域方志数据库,将明清至当代的42种地方志文献进行高清扫描。用户可通过甘肃省数字方志馆实现地方志下载,其中民国《礼县要览》高清PDF版下载量已突破2万次。抖音平台开设的"方志陇南"账号,采用三维动画还原《重修礼县志》记载的宋代城垣格局,使古老方志焕发新生。
礼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犹如一部立体的编年史,从竹简木牍到云端数据库,不同载体的方志文献共同构建了这座古城完整的记忆拼图。当游客站在祁山武侯祠前,扫描石碑上的二维码,即刻便能获取清乾隆县志中关于诸葛亮屯粮的详细记载——这正是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