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麟游:一座山城的方志记忆
麟游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部,地处渭北旱塬与关中平原过渡地带,素有“九成宫阙地,唐王避暑乡”之称。自隋唐以来,这座以“麟游”命名的山城便与帝王行宫、摩崖石刻紧密相连,而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则为这片土地留存了跨越千年的历史密码。
碑石为证:明清方志中的古邑脉络
麟游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可追溯至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首部《麟游县志》问世,以手抄本形式记载了县域山川、赋税与九成宫遗迹。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县彭洵主持重修县志,新增《金石考》专章,收录了《九成宫醴泉铭碑》等唐代碑刻全文,成为后世研究隋唐离宫文化的重要依据。光绪九年(1883年)的《麟游县续志》则补录了清代中期至鸦片战争前的民生变迁,尤其详述了当地煤炭开采与社学兴衰。这些古籍原本藏于陕西省图书馆,如今部分内容已通过数字化实现地方志下载。
烽火存篇:民国方志的抢救与重构
民国时期,麟游经历战乱与灾害,地方文献损毁严重。1934年,学者党晴梵在战火中抢救出乾隆版县志残卷,并联合乡贤编纂《麟游县志稿》,首次采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县域地图,增设《兵事志》记录同治回民起义等事件。1948年油印本《麟游县简要志》虽仅存8卷,却完整保留了民国时期人口数据与农业调查报告。这两部文献现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成为研究近代关中社会转型的珍贵素材,部分章节已开放县志下载权限。
新志春秋:当代修志的立体化叙事
1987年启动的新编《麟游县志》历时12年完成,全书设28编120万字,突破传统方志体例,增设《环境保护》《乡镇企业》等章节,收录1949-1995年间全县经济改革数据。2012年出版的《麟游县志(1996-2010)》引入口述史方法,用78位亲历者访谈还原国有企业改制、退耕还林等时代记忆。配套编纂的《麟游年鉴》自2005年起逐年发布,其电子版在政务平台提供地方志下载服务,实现历史文献的即时更新与共享。
石鼓余音:文史资料里的民间记忆
除官修志书外,《麟游文史资料》系列收录了大量散落民间的文化遗存。第四辑《九成宫传说集》整理了口传的唐太宗避暑轶事;第八辑《麟游社火谱》记录了32种濒临失传的民俗表演程式;2020年出版的《麟游碑刻全集》高清影印了县域内157通古碑,其中13通唐碑拓片通过档案馆官网实现县志下载。这些非官方的“活态方志”,与正史记载形成互补,构建起更立体的地方文化图谱。
从泛黄的木刻县志到云端的数据包,麟游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更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当《九成宫醴泉铭碑》的拓片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卫星图在方志中交错呈现,这座千年山城的故事,仍在纸页与光影间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