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琼西明珠的方志传承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背靠五指山余脉,面朝北部湾,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黎族文化与海洋文明交融的窗口。作为海南黎族聚居地之一,这里不仅保存着黎锦、船型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通过历代编纂的县志、地方志,记录着千年变迁的历史脉络。
历史长河中的方志编纂
昌江地区的方志编纂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明代《琼台志》首次系统记载昌化县(今昌江)地理、物产与民俗,清代《昌化县志》则在乾隆年间形成完整版本,涵盖田赋、职官、灾异等内容。民国时期,昌江地方学者对清代县志进行增补,新增近代教育、交通建设等篇章,手抄本现存于海南省档案馆。这些早期地方志为研究海南岛西部社会形态提供了珍贵史料。
新中国以来的方志体系化建设
1950年海南解放后,昌江于1987年成立黎族自治县,方志编纂进入科学化阶段。1983年启动的《昌江县志》历时八年完成,全书分设自然环境、黎族社会、热带农业等24卷,首次采用现代方志体例。2006年修订版增设“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专章,并附有黎语词汇对照表。同期出版的《昌江年鉴》每年更新经济数据与政策文件,形成“一志一年鉴”的地方志编修体系,相关成果可通过海南省数字方志馆进行县志下载。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资源共享
随着数字技术普及,昌江在2015年启动“方志文献抢救工程”,将散落民间的《石碌铁矿开发档案》《海尾渔港日志》等23种珍稀文献数字化。县档案馆官网开设“地方志下载”专区,提供1954年《昌江土壤普查报告》、1999年《昌江黎族民歌集》等PDF版本。研究者还可通过“海南地方志云平台”检索到《昌江军事志》《昌江水利志》等专业志书,实现跨地域学术资源共享。
多元载体下的文史资料整合
除传统县志外,昌江文史工作者还通过专题汇编拓展方志内涵。《昌江黎族织锦纹样图谱》收录127种传统纹样及其文化释义,《昌化江口沉船考古报告》详细记载明代商贸船舶遗存。更值得关注的是口述史项目“黎寨记忆”,该成果以影音图文形式保存了30位黎族长老关于狩猎、祭祀的传承记忆,弥补了纸质地方志在动态文化记录方面的不足。
昌江黎族自治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库,更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焕发新生。从泛黄的宣纸刻本到云端数据库,这些承载着山海黎乡千年印记的文献,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