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古城崇左的文化记忆
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毗邻越南,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喀斯特地貌与明江、左江交织,孕育了花山岩画、友谊关等历史遗迹。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陆路门户,崇左不仅承载着边疆商贸的兴衰,更以丰富的文献资料记录着千年变迁,其中地方志与县志的编纂尤为系统。
从土司治所到府县建制:古代方志雏形
明代以前,崇左地区属土司管辖,文化记载多以碑刻、族谱形式留存。明洪武年间设太平府(今崇左江州区),首部官方地方志《太平府志》于嘉靖年间成书,详述辖内地理、物产及羁縻州制度。清乾隆时期,太平府重修方志,新增边防、驿站等内容,成为研究明清边疆治理的珍贵史料。现存清代抄本藏于广西图书馆,部分内容可通过古籍数据库实现地方志下载。
民国至当代:县志编纂的体系化
1933年,崇善县(今江州区)编修《崇善县志》,首次采用现代方志体例,增设教育、工商业等章节。这部县志现存手稿27卷,记录了左江流域传统稻作技术与近代口岸经济的碰撞。新中国成立后,崇左地区所属各县启动首轮修志工程。1986年出版的《大新县志》系统梳理了土司制度遗存与壮族歌圩文化,其电子版已纳入广西数字方志馆,支持在线县志下载。
文史资料与专题研究的互补
除传统地方志外,崇左市及下辖7县(区)政协文史委编撰的《崇左文史》系列颇具特色。其中第12辑《中越边境贸易史料汇编》收录1885年开埠以来的关税档案、商号账本,与官方县志形成互补。2015年,龙州县整理的《红八军龙州起义文献集》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资料集已开放地方志下载权限,为革命史研究提供原始依据。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传承
2020年,崇左市启动“方志文化基因工程”,将散存于民间与档案馆的23部旧志、186种族谱进行高清扫描。市民可通过市档案馆官网检索《宁明州志》《凭祥厅志》等稀有版本,部分资源支持免费县志下载。同时,“左江流域方志知识图谱”项目利用AI技术关联方志中的地名、人物与事件,使《崇左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真正成为动态更新的文化数据库。
这座边境城市用墨迹与字节延续着历史叙事,从泛黄的县志手稿到云端的数据节点,崇左的文化记忆始终在时光中鲜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