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底蕴而闻名。本文将以《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名志》为基础,深入探讨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以及地名背后的故事,展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地理特征
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根据《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0%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70%,生态环境优越。境内的盘阳河是巴马的母亲河,因其清澈见底、水质优良而被称为“长寿河”。巴马的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0.5℃,四季如春,适宜人居。
巴马的地名多与自然景观相关,如“百魔洞”“水晶宫”“命河”等,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地貌特征,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百魔洞”因其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神秘莫测而得名,而“命河”则因河流蜿蜒如龙,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巴马的历史文化
巴马瑶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根据《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秦代时期,巴马属桂林郡管辖,汉代属郁林郡,唐代属邕州,明清时期属思恩府。巴马的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甲篆镇”因古代驻军而得名,“那社乡”则是壮语“那”(田地)与“社”(村寨)的组合,反映了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
巴马还是革命老区,1930年,红七军曾在巴马一带活动,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例如,“西山革命根据地”是红七军的重要据点之一,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巴马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民族风情与地名文化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民族有瑶族、壮族、汉族等。根据《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瑶族是巴马的主要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地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瑶寨”是瑶族聚居地的统称,而“弄友村”中的“弄”在瑶语中意为“山谷”,反映了瑶族人民依山而居的生活习惯。
壮族的语言文化也对巴马的地名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那桃乡”中的“那”在壮语中意为“田地”,而“桃”则指“桃树”,反映了壮族人民对农业的重视。此外,巴马的地名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壮语词汇,如“板”(村庄)、“弄”(山谷)等,这些地名不仅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地名与长寿文化
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其独特的长寿文化与地名密不可分。根据《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巴马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地名都与长寿相关。例如,“命河”因其河流形状如“命”字而得名,被视为长寿的象征;“长寿村”则因村中百岁老人众多而闻名。
巴马的长寿文化不仅体现在地名中,还与其自然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巴马的水质富含多种矿物质,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这些都为长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巴马人民的饮食以粗粮、蔬菜为主,生活节奏悠闲,心态平和,这些都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地名保护与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地名文化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挑战。根据《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许多古老的地名因行政区划调整、城乡建设等原因逐渐消失,这不仅是地名文化的损失,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
为保护地名文化,巴马瑶族自治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地名数据库、开展地名文化研究、推广地名知识普及等。例如,“甲篆镇”的地名文化保护项目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成功将地名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既保护了地名文化,也促进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