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小城的文化记忆——那坡县方志文献溯源
位于广西西南部的那坡县,与越南接壤,是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县城。作为古代“茶马古道”支线的必经之地,这里承载着中原文化与边地文明的交融痕迹。从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编纂,到当代数字化存档,那坡县的县志与地方志系统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变迁。
明清方志:边疆治理的见证
那坡县最早的方志记载可追溯至明代《镇安府志》。镇安府辖地包含今那坡县,志书中详细记载了当地土司制度、军事布防及边民生活。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归顺州志》(归顺州为那坡县前身)是现存最早的独立区域志,重点记录了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的户籍、田赋数据,以及中越边界的勘界史料。这些早期地方志不仅是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更成为研究边疆治理的珍贵文献。
民国至当代:县志编纂体系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那坡县首部独立成书的县志《镇边县志》刊印,全书分地理、民族、物产等八卷,首次系统梳理了壮族山歌、黑衣壮服饰等民俗文化。1985年,那坡县启动新中国成立后首轮修志工程,历时十年完成《那坡县志(1986-1995)》,新增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数据与跨境贸易专题。2010年重修版县志则引入卫星地图与生态保护章节,体现编纂视角的科学化转型。
数字化传承:方志资源的开放共享
随着古籍保护技术的进步,那坡县档案馆将清代《归顺州志》原本进行高清扫描,并联合高校建成线上地方志下载平台。2018年,全县启动“方志云”工程,已完成民国《镇边县志》及7部乡镇志的数字化转换,公众可通过政务网免费获取PDF版县志下载资源。此举不仅解决了纸质文献保存难题,更让边疆文化研究突破地域限制。
文史资料的多元补充
除官方编纂的地方志外,那坡县政协文史委出版的《那坡文史》系列丛书(1982年至今)收录了散落民间的碑刻拓片、族谱档案。例如第五辑《中越边境贸易口述史》通过24位边民访谈,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互市交易的细节。县文化馆整理的《黑衣壮古歌集》则填补了县志中民间艺术记载的空白,成为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那坡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的文化价值
从泛黄的线装古籍到云端数据库,那坡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跨越六百余年,勾勒出边疆小城从土司辖地到开放口岸的演变轨迹。这些文献既包含戍边将士的名录、跨境河流的水文记录,也留存着黑衣壮染织技艺的图解,共同构建了立体多元的地方文化记忆库。如今,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保护模式,这片土地的故事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