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书城与方志传承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眉山,古称眉州,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自北宋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名扬天下后,这座“千载诗书城”便与文献编纂结下不解之缘。在历史长河中,地方志的编修成为记录其山川风物、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明清旧志奠定基础
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眉州志略》是现存最早的县志类文献,以简练笔触记载了当时辖境的地理沿革与民风民俗。清代方志体系趋于完善,乾隆《眉州属志》详细收录了境内书院、水利及名人轶事,道光年间《丹棱县志》则聚焦县域农业与手工业发展。这些古籍不仅为后世提供珍贵史料,更展现了传统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
民国续修与文史抢救
1936年编成的《眉山县志稿》采用新式章节体例,增设“实业”“教育”等门类,反映了近代化转型的痕迹。同一时期,《青神县乡土志》以通俗文字记录民间歌谣与民俗活动,成为研究巴蜀文化的鲜活素材。近年出版的《眉山文史资料选辑》系统整理了散落民国的文书档案,其中《彭山盐业史话》等专题文章,填补了经济史研究的空白。
新方志工程与数字共享
1985年启动的新编《眉山县志》历时十年完成,全面记载了1949年至1985年的社会变迁。2012年出版的《眉山市志》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增设“东坡文化”专卷,梳理三苏文献的传播脉络。随着数字化进程,四川省方志馆开通了县志下载服务,《洪雅县志》《仁寿县志》等PDF版本可供公众免费获取,地方志办公室官网还提供地方志下载专区,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方志里的城市基因
从木刻线装到电子文档,眉山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是文献目录的罗列,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当代学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眉州景物志》,发现岷江河道治理的历史经验,为生态保护提供借鉴;《东坡故里碑刻集》的整理出版,则让碑文中的家风训诫重新焕发现实意义。这些跨越时空的书写,让方志真正成为“摸得着的乡愁”。
如今,登录数字方志平台,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县志下载,但泛黄纸页间那些关于稻香鱼肥的记述、书院琅琅的诵读,仍在提醒着世人:方志不仅是过去的存档,更是未来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