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12次阅读
没有评论

鄂西明珠:宣恩县的历史脉络

宣恩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武陵山余脉与清江流域交汇处,素有“鄂西门户”之称。自唐代建制以来,这座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底蕴,成为研究武陵山区历史的重要样本。其地方文献的编纂与传承,尤其是县志地方志的修撰,记录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变迁轨迹。

清代县志:官修文献的奠基

宣恩县最早的系统性地方志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县张金澜主持编纂《宣恩县志》,首次系统梳理了县域山川、赋税、民俗等内容,奠定了后世修志的基础。同治九年(1870年),继任官员在此基础上修订增补,新增《土司考》《物产志》等章节,详细记载了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细节。这两版县志现存于湖北省档案馆,为研究清代鄂西社会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民国至新中国的方志续修

民国时期,宣恩县地方志编纂转向民间与学界结合。1936年,本地学者联合编成《宣恩县风土志》,侧重民俗文化与民间传说,弥补了官修地方志对民间叙事记录的不足。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启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形成《宣恩县志(初稿)》,虽未正式出版,但留存了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农业数据。1984年,新版《宣恩县志》正式出版,增设“革命斗争史”“民族政策”等章节,体现时代特色。

当代地方志的多元化拓展

进入21世纪,宣恩县地方文献整理进入数字化与专题化阶段。县档案馆联合高校启动“地方志数据库”项目,将清代至20世纪的6种县志、12种乡镇志及《宣恩文史资料汇编》等文献扫描归档,公众可通过官网实现地方志下载。此外,《宣恩土家族简史》《贡水河畔古村落》等专题著作,从微观视角补充了传统方志的框架。

文史资料:民间记忆的抢救与活化

除了官方修志,宣恩县政协文史委自1980年代起组织编撰《宣恩文史资料》,迄今出版27辑,收录口述史、碑刻拓片、家族谱牒等非官方记录。例如第九辑收录的《沙道沟盐道考》,通过商路变迁揭示武陵山区的经济网络;第十八辑整理的《薅草锣鼓歌谣集》,则为濒临失传的土家族农耕文化留下文本依据。这些资料与县志形成互补,部分内容已纳入“湖北省数字方志馆”,支持在线县志下载

《宣恩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是一部文献目录,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库。从木刻版到电子版,从官修史到民间志,这些载体跨越时空,将散落在群山之间的历史碎片串联成章,为当代人读懂宣恩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路径。

宣恩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

几千本免费县志:🔗点击下载免费县志🔗

出售全国各地县志、地方志、地名志等文史资料,包含明清、民国和当代多个版本

一本10元、二本18元、三本25元

四本30元、五本35元、六本40元

七本45元、八本50元、九本55元

十本60元,别的书籍可以代找!

点击复制微信加我,说你需要哪里的志书,我先截图给你看,你选好数量后发红包给我,我用微信或百度网盘发文件给你!

另外,代找任意书籍,5元一本!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