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方志编纂的滨海明珠
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坐拥黄海之滨,自明代设卫所起便是海防重镇。清代雍正年间置县,1980年代撤县设市,成为辽东地区重要的港口与渔业基地。这座兼具海洋文明与农耕传统的城市,在七百余年建制史中留下了丰富的方志文献,其地方志与县志编纂体系完整,为研究区域历史提供了珍贵素材。
历史长河中的方志传承
东港地区最早的方志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编纂的《安东卫志》,记录卫所建制与海防事务。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部《安东县志》问世,涵盖地理、赋税、民俗等内容,现存木刻版本藏于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当地学者两度重修县志,新增工商业与教育章节,其中1932年铅印版采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地图,被誉为“辽东方志转型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东港市(原安东县)于1985年启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1992年出版《东港市志》,系统梳理了1949-1985年间的社会变革。该志书设置“海洋经济”独立篇章,凸显地域特色,获辽宁省地方志成果一等奖。
数字时代的方志资源共享
随着数字化技术普及,东港市档案馆联合省图书馆推出“县志下载”服务,将明清至民国的8部旧志扫描成电子文档。其中清光绪版《安东县志》高清PDF文件开放下载后,单月访问量突破万次,为海内外学者研究明清辽东移民史提供便利。地方文化网站“东港记忆”则上线《东港市志(1992)》《东港年鉴(2001-2020)》等全文数据库,实现地方志下载一键检索功能。
多维度的文史资料体系
除传统志书外,东港市还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史资料网络:政协文史委主编的《东港文史》系列收录港口建设、闯关东家族口述史等专题;民间团体整理的《大东沟海战档案汇编》补充了甲午战争细节;2021年出版的《东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则以影像志形式记录渔民号子、船模制作等濒危技艺。这些文献与地方志互为印证,构建起立体化的历史叙事。
从纸笺到云端的地方文化守护
东港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工程自2018年启动,已完成47种志类文献、62卷档案的数字化校勘。该项目不仅对民国县志进行标点断句重排,还利用GIS技术将清代舆图与当代卫星影像叠加,生动展现海岸线变迁。如今,这份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方志合集,正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传播,让渤海湾畔的千年文脉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