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山城的方志记忆
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平远县,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平定远方”而得名。这里群山环抱,石窟河穿境而过,孕育了客家人文与红色革命交织的独特历史。从明清至当代,平远人以笔墨镌刻故土记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志编修体系,成为研究岭南山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
明清县志:刻印在木牍上的城史
平远现存最早的县志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由知县刘骏名主持编纂,全书分疆域、赋役、官师等八卷,详述了建县百余年的建制沿革与军事要事。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李煜扩编至十卷,增补了《物产志》《艺文志》,其中收录的《石窟河水利考》至今仍是研究客家水系的重要资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刊本则采用活字印刷技术,新增《忠烈传》记录太平天国时期的民间抗争,现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孤本已列入古籍保护名录。
民国文史:战火中的文化坚守
民国时期虽未正式重修县志,但地方学者编撰了系列文史资料。1936年出版的《平远乡土地理》采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县域全图,标注出八尺、仁居等古镇的商道节点。抗战期间,县立中学教师韩实根编著的《石窟诗钞》辑录明清文人题咏平远山水的诗作247首,手抄本现存县档案馆。这些散落民间的文献与清代地方志形成互补,再现了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细节。
数字方志:故纸堆里的新生命
2007年启动的地方志数字化工程,使《平远县志》实现全文电子化。县史志办公室官网开设“县志下载”专区,提供康熙版、乾隆版高清扫描件及1983年版点校本PDF文件。其中光绪版《平远县志》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采用光谱分析还原了被虫蛀的《兵防志》章节,让湮没百年的土堡防御体系重见天日。民间团体“平远记忆”网站则收录了1950-1978年手写《公社档案》等非正式文史资料,形成多层次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古今对话:方志里的文明基因
在《平远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的编纂过程中,编委会发现清代县志中频繁出现的“义冢”“茶亭”等记载,与现存45处古道茶亭遗址形成时空印证。2019年仁居古镇修复工程,正是依据乾隆县志《街市图》恢复了明代骑楼街的原始格局。这种以地方志为蓝本的文化实践,让古籍文字重新生长在当代城镇肌理中。
如今,登录“岭南数字方志馆”平台,既能下载高清版县志下载资源,也可查阅《平远年鉴》《客家围屋考》等新编地情丛书。从木刻雕版到云端存储,这座山区小城的千年记忆,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着文明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