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的和静县
位于新疆中部的和静县,北依天山南麓,南接塔里木盆地,是连接南北疆的交通要冲。历史上,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多元文化交融的沃土。作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县,和静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而记录其千年变迁的载体,正是各类地方志与县志文献。
历史沿革与早期地方志
和静县行政建置可追溯至汉代,但系统性的方志编纂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清廷平定准噶尔后设立喀喇沙尔办事大臣辖区,涵盖今和静地域。道光年间的《喀喇沙尔志略》是最早涉及该区域的官方志书,虽未独立成卷,但详细记载了山川、屯田及民族分布。光绪末年,随着县制雏形初现,《和静县初志》手抄本问世,内容涵盖户籍、物产及驿站设置,成为本地首部县志雏形。
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整理进入新阶段。1936年编纂的《和静风土志》采用现代体例,增设工商、教育章节,现存于自治区档案馆。1948年由当地学者托忒蒙古文撰写的《巴音布鲁克牧区纪略》,则填补了游牧文化在地方志中的空白,手稿于2002年影印出版。
新中国以来的系统化修志
1958年,和静县成立首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委员会,历时五年完成《和静县志(1949-1960)》,重点记录土地改革与牧区合作化进程。1984年启动的第二轮修志工程,形成120万字的《和静县志(1985版)》,首次设立“民族宗教”专篇,并附有清代至民国的县志摘录对比表。
2005年出版的《和静县志(1991-2000)》引入数字化手段,配套制作电子检索系统,在自治区内率先实现县志下载功能。该版增设“生态保护”章节,详述巴音布鲁克天鹅湖湿地治理,被列为全国方志优秀案例。
专题志与文史资料汇编
除综合地方志外,和静县还编纂了多部专题志书。1989年《和静县畜牧志》系统梳理了从匈奴驯马到现代牧场的发展史;2011年《察汗通古边贸志》则聚焦中蒙边境贸易,收录清代税票、商号契约等珍贵档案。
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撰的《和静文史》系列更具民间视角,目前已出版18辑。其中第7辑《东归记忆》收录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口述史,第15辑《天山古道碑刻集》整理出27处唐代至清代的摩崖题记,这些资料可通过巴州文化网地方志下载专区获取。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传承
2019年,和静县启动方志文献数据库建设,将馆藏的43种旧志、89卷档案扫描成高清电子文档。县档案馆官网开设“数字方志”平台,提供《乾隆喀喇沙尔舆图》《民国和静户籍册》等稀有文献的县志下载服务。2022年,与新疆大学合作的“丝绸之路方志资源共享工程”,更将17部蒙古文、维吾尔文手抄本地方志纳入在线检索系统。
和静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库,更是研究边疆治理、民族融合的活态史料。从驼铃叮当的古道驿站到数据奔流的云端库藏,这些方志文献始终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时代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