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明珠: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丹砂古矿、洪渡河峡谷与仡佬族传统村寨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历史与自然景观。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千年民族记忆,更通过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与县志,将文化脉络完整留存。
历史沿革与早期方志
务川的方志编纂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明代《务川图经》虽已散佚,但在清代《遵义府志》中仍保留其部分记载。清光绪年间,知县冯翥鹏主持编修《务川县志》,首次系统梳理县域疆域、物产与民俗,成为研究仡佬族早期社会形态的重要文献。这份手抄本现藏于贵州省档案馆,2018年通过数字化工程实现县志下载,为学界提供了便捷的研究途径。
民国至新中国的方志传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务川成立文献委员会,修订《务川备志》,新增矿产开采与商贸内容,尤其详述丹砂产业的兴衰。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启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撰,形成《务川县概况》,侧重记录土地改革与民族政策。1986年务川设立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92年出版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成为里程碑式成果,全书分地理、经济、文化等9卷,其中“民族篇”首次系统收录仡佬族古歌、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务川在2016年启动地方志数据库建设。县档案馆将清代至20世纪的12种地方志扫描成电子文档,通过政务平台开放部分地方志下载权限。值得注意的是,《务川丹砂古矿考》等专题史料被制成PDF合集,其中包含1950年代地质队勘探报告的手绘地图,为研究古代矿业技术提供珍贵素材。2021年,县方志办联合高校推出微信小程序“云览务川”,实现县志章节检索与在线阅读。
文史资料的多元补充
除官方县志外,民间文史资料同样丰富。政协文史委编撰的《务川文史资料选辑》已出版18辑,收录抗战时期务川汞矿支援军工的档案、仡佬族祭司口述史等独家内容。大坪镇龙潭村村民自发的《村寨族谱汇编》,详细记载仡佬族申、邹两姓600年迁徙史,2019年被纳入贵州省民族文献保护名录。这些资料与官方志书形成互补,构建起立体化的地域文化图谱。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的完整性与多样性,使其成为解读黔北民族走廊的钥匙。从竹简手抄到云端共享,方志载体的变迁背后,是仡佬山乡对文明传承的坚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