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的文化记忆——营山县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营山县,自南朝梁武帝时期建县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这座以“山环水绕、形似营垒”得名的古城,不仅承载着嘉陵江流域的农耕文明,更通过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将政治沿革、民俗风情、地理变迁等珍贵记忆镌刻于文字之中。
历史长河中的地方志编纂
营山县最早的地方志可追溯至明代。据文献记载,万历年间首部《营山县志》问世,系统记录了县域山川形胜与赋税制度,成为后世修志的重要参考。清代迎来修志高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本增设“水利篇”,详述小桥河治理工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版本则收录了太平天国时期的地方军事档案,其中关于“营山民团抗敌”的记载,被当代学者视为研究晚清基层社会的一手资料。
建国后的系统化整理工程
1959年,营山县成立地方志办公室,启动新中国首轮县志编纂。1985年出版的《营山县志》突破传统体例,增设“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专章,用数据图表呈现1949年后的工业化进程。2003年启动第二轮修志时,编委会特别辑录《营山百年灾害录》《方言志补遗》等专题资料,其中收录的368幅老照片,生动再现了古城墙、文庙等已消失的地标建筑。
文史资料的多维补充
除官方地方志外,民间文史工作者的贡献同样显著。《营山文史资料选辑》连续出版28辑,收录抗战时期学生从军名录、三线建设口述史等独家内容。2011年发现的清代私修志书《营山风土记》,因其记载的“端阳药市”“竹编十绝”等民俗细节,被纳入《四川民间工艺集成》。这些文献与官方志书形成互补,构建起立体化的历史认知体系。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承
随着古籍保护技术的进步,营山县档案馆于2020年开通县志下载服务平台,提供乾隆版至1990年代共7个版本的电子化志书。民间爱好者创建的“嘉陵方志网”则开放地方志下载资源共享,其中光绪版县志高清扫描件下载量已突破2万次。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让海外侨胞也能通过《营山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追溯家族迁徙轨迹。
从竹简墨书到数字云端,营山历代方志不仅是一部地域编年史,更是解码巴蜀文化基因的密钥。当游子在异乡打开泛黄的电子书页,那些关于老茶馆的吆喝声、青石板路的回响,便随着文字重新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