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塞上江南的文史长卷
位于宁夏平原中部的青铜峡市,因黄河穿境与青铜峡水利枢纽闻名。这座城市自秦汉设郡县以来,历经西夏文化浸润、明清屯垦开发,至今仍是西北重要的农业与能源基地。其两千余年的历史积淀,被系统收录在各类地方志与县志中,形成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档案。
明清至民国的方志雏形
早在明代,《嘉靖宁夏新志》便记载了青铜峡地区(时属宁朔县)的军事要塞地位与引黄灌渠体系。清代《乾隆宁夏府志》增设《水利篇》,详述唐徕渠、汉延渠在青铜峡段的工程奇迹。光绪年间编修的《朔方道志》,以独立章节呈现宁朔县(今青铜峡市主体)的物产、民俗与科举名录,成为研究晚清西北社会的一手资料。这些早期县志虽未单独成册,却为后世方志编纂奠定了框架基础。
新中国的系统修志工程
1985年启动的《青铜峡市志》编纂工程,历时8年完成首部市级综合志书。全书设28编,重点收录了青铜峡水电厂建设始末、秦汉渠系考古发现及回族文化传承等内容,并附有1949-1990年间的气象、经济统计数据。2012年出版的续修版《青铜峡市志(1991-2010)》,新增生态移民、葡萄产业等现代篇章,其电子版已在宁夏数字方志馆开放地方志下载。同步编纂的《青铜峡水利志》《青铜峡军事志》等专业志,则从不同维度完善了城市记忆拼图。
民间文史资料的抢救性整理
市档案馆联合地方学者,近年整理出《青铜峡碑刻集》《黄河古渡口考》等23辑文史资料。其中收录的明代《牛首山寺碑记》、清代《董府地契文书》,揭示了宗教发展与土地制度的演变轨迹。这些散佚文献通过扫描数字化,与《青铜峡市志》形成互补,研究者可通过政务网“方志资源共享平台”获取县志下载资源。2020年启动的《移民口述史》项目,更以影像方式保存了三代水利移民的集体记忆。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播转型
随着“数字宁夏”建设推进,青铜峡市方志办将7部纸质志书、186份历史地图转换为PDF与GIS格式,实现手机端全文检索。其中《青铜峡军事要塞考》《西夏离宫遗址调查报告》等珍稀文献,首次通过“宁夏记忆”数据库向公众开放地方志下载。文旅部门则利用方志素材开发出VR黄河古渡体验、AR渠系沙盘等数字化产品,让《青铜峡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从故纸堆走向沉浸式传播。
这座黄河金岸上的城市,正以其持续更新的青铜峡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构筑起贯通古今的文化基因库。从竹简墨书到云端数据,方志载体的嬗变背后,始终跃动着记录文明、传承历史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