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煤都的文化记忆——阜新文献寻踪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历史上曾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近代因煤矿资源被誉为“煤电之城”。这座草原与工业交织的城市,通过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与县志,留存着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现存文献既包含清代旗务档案,也有当代系统编纂的志书体系,构成理解区域发展的重要史料库。
方志编纂的历史根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阜新地区首部系统性的《阜新县志》初稿完成,记录着卓索图盟土默特左翼旗的行政沿革与蒙汉交融史。民国时期,1934年修订版县志新增矿产勘探与铁路建设内容,凸显近代化转型特征。这些早期县志原本多藏于辽宁省档案馆,2010年影印本的面世让研究者得以通过县志下载获取珍贵扫描件。
文献体系的当代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阜新市启动三轮大规模修志工程:1986年版《阜新市志》首卷聚焦能源经济;2001年重修版增设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章节;2020年数字化版本实现全文检索功能。蒙古族聚居区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则开创蒙汉双语体例,其中民俗卷收录安代舞、胡仁乌力格尔等非遗项目的传承谱系。目前全市累计出版行业志、乡镇志87部,形成覆盖全域的地方志网络。
文史资料的抢救性整理
阜新市政协文史委自1982年起编印《阜新文史资料》专辑,已推出蒙古贞文化、海州矿纪实等专题48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阜新煤矿百年史话》,通过200余份矿工口述资料,还原日伪时期“万人坑”的历史真相。这些文献与地方志下载资源互为补充,在阜新市数字方志馆实现跨库链接,其中17%的档案属于首次公开。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播
阜新市档案馆官网开设“数字方志”专栏,提供1912年以来的县志全文在线阅读,并发布《阜新地方志集成》电子丛书。民间爱好者创建的“蒙古贞文献网”收录清代地契、民国报刊等稀见资料,日均访问量超3000次。2023年上线的“辽西文化资源库”更实现与朝阳、锦州等地地方志下载资源的跨区域共享。
作为区域性文化工程,《阜新市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梳理了从木刻版到数据版的形态演变,更通过持续性的文献挖掘,让这座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如今在阜新博物馆的青铜器展柜旁,参观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调阅相关年代的方志记载——这正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最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