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小城的千年记忆
坐落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呼玛县,北倚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南接大兴安岭莽莽林海。这片土地早在辽金时期便有部族聚居,清代因黄金开采与边境贸易而兴盛,民国时期正式设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多元文化交融,使呼玛县的历史文献成为研究边疆开发史的重要载体。
清代边务与首部地方志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呼玛设治局成立,首任官员赵春芳主持编纂《呼玛厅志稿》,成为当地最早的地方志雏形。这部手抄本以满汉双语记录辖境山川、卡伦(边防哨所)分布及鄂伦春族生活习俗,现存黑龙江省档案馆。其中关于“胭脂沟”金矿的采掘章程与中俄界江贸易细则,填补了清末东北边疆经济史料空白。
民国县志的军政底色
1933年伪满政权刊印的《呼玛县一般状况》虽带有殖民色彩,却系统梳理了县域人口结构与物产数据。更具学术价值的是1941年油印版《呼玛县政概要》,由抗日志士秘密整理。该书记载了日军掠夺木材资源的具体吨数、鄂温克猎户迁徙路线图等珍贵内容,现存国家图书馆特藏部。近年来,部分学者通过县志下载平台获取电子版开展跨境民族研究。
新中国的方志体系建设
1987年首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呼玛县志》出版,全志分12卷38章,着重记载森林开发、戍边建设与少数民族政策。2012年修订版新增“生态保护”专章,收录黑龙江流域鱼类种群三十年变化数据。值得一提的是,县档案馆联合高校开发的地方志下载系统,将清代至当代17种方志文献数字化,其中《呼玛县林业志(1950-2000)》详述国有林区转型历程,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民间记忆与文史资料抢救
除官方修志外,呼玛县政协自1985年起组织编撰《呼玛文史》系列,现已出版9辑。第四辑收录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口述史料,第七辑整理1945年苏军入境作战日志。2020年启动的“界江记忆”工程,通过采访老渔民、淘金客后代,补充了官方县志中缺失的民间叙事。这些抢救性成果与正史互为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地方文化图谱。
呼玛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犹如一部动态的地方基因库,从宣统年间的毛笔手稿到云端数据库,从官修志书到百姓口述,不同载体的文献共同编织出这座边城的时空经纬。当研究者在数字平台完成地方志下载时,触摸的不仅是纸张与字节,更是一条贯通古今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