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的千年山城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这座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便是滇黔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境内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三望坪草原等历史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而记录其千年沧桑的载体,正是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
志书编纂的历史脉络
自清代乾隆年间首部《南笼府志》记载晴隆(时称安南县)建制开始,地方文献编纂便形成传统。道光七年(1827年)独立成书的《安南县志》四卷本,详细记载了县域疆域、赋税、物产及民族风俗,现存贵州省图书馆的孤本已成为研究清代黔西南社会的重要史料。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的《晴隆县志》手稿本,新增了抗战前夕县政改革与交通建设内容,现存县档案馆的泛黄纸页上仍可见当时编纂者的朱笔批注。
新时代的志书体系
1985年启动的新编《晴隆县志》耗时八年完成,这部120万字的巨著系统收录了1911-1988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27个专业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民族篇》收录的布依族古歌《造万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原始文本。2006年出版的续修本增补了高速公路建设、退耕还林等当代变革,在地方志下载服务平台可获取电子版全文。2019年由省方志办统筹的《晴隆县扶贫开发志》,更开创了全国县级专项志记录脱贫攻坚的先河。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传承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晴隆县档案馆已建成包含83种旧志的数据库。其中民国《晴隆县地理调查表》高清扫描件,清晰展现了当时238个村寨的海拔坐标与物产分布。通过“黔志云”平台提供的县志下载服务,研究者可获取乾隆至民国时期的6种珍稀方志PDF版本。县图书馆设立的电子阅览专区,则实现了《晴隆文史资料》1-15辑全文检索,其中收录的三线建设口述史尤为珍贵。
民间记忆的活态载体
除官方编纂的地方志外,散布民间的碑刻、族谱构成鲜活的地方记忆。保存在莲城镇哈马庄的《杨氏宗谱》,记载了明代卫所制度下汉族移民的屯垦史;碧痕镇苗族古歌传承人持有的《开路词》手抄本,则与县志中记载的丧葬习俗形成互证。近年整理的《晴隆契约文书汇编》,收录清代至民国的地契、分家文书等原始档案178件,为研究西南边疆土地制度提供了新素材。
晴隆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构建起跨越三百年的文献谱系,更在数字化进程中焕发新生。从木刻雕版到云端数据库,这些承载着土地记忆的文字,始终在讲述着乌蒙山脉与北盘江水共同滋养的文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