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郡的方志传承
象州县位于广西中部,自古为桂中腹地要冲,西江支流柳江穿境而过。这里自秦代设郡县,唐宋时期成为桂中商贸重镇,明清两代文风鼎盛,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象州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不仅是地域发展的见证,更构建了独特的方志文化体系。
明清方志的奠基与流变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象州首部系统性县志《象州志》问世,由知州李维桢主持编纂,全书分地理、赋役、职官等八卷,详载当时州县疆域与民生。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象州志》迎来首次重修,新增水利、物产等内容,并首次收录少数民族民俗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第三次修订时,增设《金石志》,收录境内摩崖石刻与碑文拓片,其中唐代《温泉铭》碑文成为研究岭南佛教传播的重要史料。这些古籍原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部分内容可通过地方志下载平台获取电子版。
民国至当代的方志革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象州地方学者联合编纂《象县新志》,突破传统体例,增设实业、教育等现代章节,并引入测绘地图。该书现存广西档案馆,2015年数字化后开放县志下载服务。新中国成立后,1988年首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象州县志》出版,系统梳理了1911年至1985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尤其侧重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民族区域自治史料。2020年启动的《象州县志(1986-2020)》编纂工程,首次设立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专题,目前已完成初稿评审。
地方文史资料的多元补充
除官方地方志外,象州文史工作者抢救性整理了多部民间文献。1984年发现的清代手抄本《象江札记》,收录了咸同年间天地会起义的民间视角记录;2002年出版的《象州碑刻集》整理了散落乡野的187通古碑,其中明代瑶族《石牌律》为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提供了孤本证据。政协文史委主编的《象州文史资料选辑》已连续出版34辑,涵盖抗战记忆、非遗传承等主题,部分精选集可在省级图书馆的地方志下载专区查阅。
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播
随着古籍数字化进程加速,象州已完成7部旧志的高清扫描与OCR识别。在广西数字方志馆官网,公众可免费下载嘉靖、光绪版《象州志》PDF文档,其中光绪志附录的《温泉十景图》高清复原后引发文旅开发热潮。民间团体建立的“桂中记忆”网站,则收录了1950年代土地改革档案等未刊文献,实现县志下载与在线检索功能。
象州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不仅构建了贯通千年的历史坐标,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尘封的典籍焕发新生。从竹简木牍到云端数据库,这些承载着地域基因的文本,正在为当代的文旅融合与学术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