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城的记忆:且末县地方志溯源
且末县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缘,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侧。作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驿站,这里曾是汉唐时期鄯善、且末国故地,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沙漠与绿洲交织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而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与县志,则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珍贵的文字档案。
清代以前的地方志雏形
早在清代以前,且末地区的史地信息散见于《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等典籍。19世纪末,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考察笔记中,记载了且末河畔的村落与古道遗迹。这些零散记载虽未形成系统的地方志,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光绪年间,随着清廷对新疆治理的加强,《且末县乡土志》作为首部官方修纂的志书问世,内容涵盖疆域、物产、职官等,成为现存最早的县志雏形。
民国至当代的县志编纂体系化
民国时期,且末县隶属焉耆道,地方政府组织编修了《且末县政务志》,新增人口统计、教育发展等内容。1950年后,且末县启动社会主义新方志工程,1986年出版的《且末县志》首次系统梳理了从西汉至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2012年修订版增设“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等章节,并附有古城遗址分布图,实现了县志从传统史志向现代综合文献的转型。
地方志的数字化与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且末县档案馆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将《且末县志(1986)》《且末风物志》等22种地方志资源数字化。公众可通过“新疆数字方志馆”平台进行县志下载,其中包含高清扫描版与OCR文字检索功能。此举不仅解决了纸质文献保存难题,更让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能便捷获取地方志下载资源,推动历史文化研究的全民参与。
多元视角下的文史资料汇编
除官方县志外,且末县政协文史委编纂的《且末文史》(共8辑)收录了民间传说、考古发现及口述史资料。例如第四辑详细考证了扎滚鲁克古墓群的纺织品工艺,第七辑整理了维吾尔族达斯坦艺人的叙事长诗。这些非官方的文史资料与正统地方志形成互补,构建起立体化的地方知识库。
且末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的完整性与多样性,使其成为研究塔里木盆地文明演进的钥匙。从竹简木牍到数字档案,这座沙漠边城的记忆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