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环绕的历史之城——正宁县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地处子午岭西麓,毗邻陕西,是陇东黄土高原上的千年古邑。这里山川秀美,人文积淀深厚,自古便是农耕文明与边塞文化交融之地。作为丝路支线上的重要节点,正宁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载,其中以历代编纂的地方志和县志最为系统,成为研究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
历史长河中的地方志编纂
正宁修志传统始于明代,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庆阳府志》,其中收录了正宁(时称真宁县)的建制沿革与风土人情。清代是县志编纂的鼎盛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首部独立成书的《正宁县志》问世,详述了县域疆域、赋税、职官等内容,奠定了后世修志的基础。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版本新增水利、民俗等篇章,反映了康乾盛世下的社会变迁。光绪年间,地方官员再次组织增补,将晚清洋务运动、地方教育等内容纳入,使地方志的记载更贴近时代脉搏。
近现代县志的传承与革新
民国时期,正宁县延续修志传统。1935年编修的《正宁县志》首次引入现代测绘技术,绘制了精确的县域地图,并增设“实业”“交通”等章节,记录了陇东铁路规划、手工业转型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于1985年启动新编县志工作,历时十年完成《正宁县志(1995年版)》,采用章节体例,涵盖自然地理、经济改革、文化教育等24个门类,成为当代研究正宁的权威文献。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进程,部分历史县志下载资源已通过档案馆官网公开,方便学者线上查阅。
文史资料的多元补充
除官方修志外,正宁还保存了大量辅助性文史资料。20世纪80年代编纂的《正宁文史资料选辑》收录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正宁县的革命档案,包括土地改革文书、支前动员令等珍贵文件。民间编修的《正宁姓氏族谱考略》《子午岭碑刻集》则从家族史、碑铭角度补充了地方志未载的细节。这些资料与官方志书互为印证,构建起立体化的历史叙事体系。目前,部分非官方文献可通过省级图书馆的地方志下载专区获取电子版本。
数字时代的方志保护与应用
为推进文化遗产共享,正宁县档案馆联合高校启动了“方志数字化工程”,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8种县志孤本进行高清扫描和文本识别。其中康熙版《正宁县志》的电子化版本已上线“甘肃数字方志馆”,支持全文检索与县志下载。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古籍保存难题,更让海外研究者得以便捷访问。此外,地方文化部门依托志书内容开发了“正宁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将古代村落、驿道信息与现代卫星地图叠加,为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参照。
正宁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的丰富性与连续性,使其成为陇东地区少有的“方志标本库”。从木刻线装书到云端数据库,这些承载着黄土高原记忆的文字,正在新技术赋能下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