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古邑的文化记忆——来安县
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的来安县,北依江淮分水岭,南临长江三角洲,自古便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自南朝梁武帝置县以来,这片土地承载了1500余年的历史积淀。而记录其变迁的核心载体,正是历代编纂的县志与地方志,它们如同时光胶片,保存着来安的城池兴废、人物风华与风土脉络。
明清方志奠定历史根基
来安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来安县志》初刻本问世,系统记载了县域疆域、赋税、职官等信息,虽原版散佚,但其内容通过后世补辑得以部分留存。清代康熙、雍正、道光三朝均重修县志,其中道光八年(1828年)版《来安县志》共十二卷,涵盖星野、山川、民俗等门类,现存国家图书馆,成为研究江淮地区社会生态的重要文献。这些古籍的数字化进程,使得县志下载逐渐成为学者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途径。
民国续修与文史抢救
民国时期,来安地方志编纂进入转型阶段。1936年,《来安县志稿》以铅印本形式面世,新增铁路、邮电等近代化内容,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民间文史工作者整理了大量碑刻、族谱与口述史料,如《来安乡土志》手抄本收录了清末民初的民间歌谣与方言词汇。近年,滁州市档案馆已将部分民国文献纳入电子数据库,公众可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地方志下载,实现文化遗产的云端共享。
新中国方志体系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来安先后推出三部社会主义新方志。1985年首版《来安县志》采用现代志书体例,增设“革命斗争”“经济建设”等章节;2010年续修版引入彩页地图与统计数据,详细记录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进程;2021年出版的《来安年鉴》则形成年度连续性资料汇编。这些志书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更通过图书馆与方志馆的开放借阅,让民众触摸家乡的发展轨迹。
数字化时代的方志新生
随着技术发展,来安地方志资源加速向数字形态转化。县档案馆联合高校开展古籍扫描工程,完成明清县志的高清影像化处理;“皖事通”政务平台开设“数字方志”专栏,提供县志下载服务;民间文化团体亦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整理版的旧志摘录。这种“纸电并行”的模式,既保护了脆弱的古籍原本,又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全球研究者得以便捷获取资料。
来安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从木刻雕版到云端存储,从官吏主笔到全民参与,不仅构建了地域文化的“基因库”,更在代际传承中激活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如今,翻阅这些泛黄或像素化的书页,人们仍能清晰听见这座皖东小城跨越千年的呼吸。